布拉格(Prague)被稱作是歐洲最美的城市,在很美的整個歐洲中被稱為『最美』,甚至聯合國組織於2013年將布拉格這整座城市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這樣一來就不只是歐洲了,而是『地球』上第一座擁有此等殊榮的城市。是布拉格的文化、布拉格的建築、布拉格的歷史促成這座城市的神秘樣貌,錯綜複雜的歷史造成了布拉格擁有各種風格的建築,因此布拉格有『建築博物館』的稱號。也是沈重的歷史背景下孕育出了存在主義的孤寂卡夫卡、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的米蘭.昆德拉還有早逝的音樂天才莫札特。布拉格曾經是波西米亞王國的首都,『捷克』這個政治名詞在20世紀取代了浪漫的波西米亞,如今隨風而逝的波西米亞,我們看到的是捷克首都『布拉格』。
『布拉格舊城廣場』是布拉格的中心,也是最美麗的重要廣場,天文鐘、宗教改革先驅『胡思』的雕像、哥德式的泰恩魔鬼教堂、巴洛克風格的聖尼古拉教堂、舊市政廳等幾座重要建築全齊聚在這個廣場上閃耀,這裡沒有蔡依林唱的許願池,也沒有無人的走廊能讓蔡依林一個人跳舞旋轉,每天從早到晚都有滿滿的觀光客在舊城廣場中川流不息。
【布拉格舊城廣場隨意逛】
舊城廣場中間隨時都有各式各樣的創意街頭藝人表演,大泡泡帶來的歡樂氣氛是小朋友們的最愛。
透過大泡泡看到的葛茲金斯基宮(Palác Kinských,Kinský Palace)
老先生中氣十足地獨奏著,扮相100分!
可以跟他買CD請他簽名,無論收藏或是回國後送朋友,都是特別有文藝氣息的紀念品。
整理照片時才知道我有多迷戀布拉格廣場的馬車, 世界上很多城市都有『馬車』這項為觀光客而生的『產品』,卻是在布拉格看到的最為俊美。
馬車固定在舊城廣場邊上排隊載客,我一個月看下來估計布拉格有至少15台馬車,說是馬車排隊載客,不如說是客排隊等馬車,常常供不應求生意非常好。
每輛馬車的外觀都不一樣,顏色跟車的造型都很有質感,搭乘30分鐘在老城區觀光的固定價格是1200克朗,Pekyta認為這是一筆來布拉格旅行省不得的浪漫開銷。
布拉格舊城廣場【哥德式的泰恩魔鬼教堂】
建於1365年的後哥德式泰恩教堂,是舊城廣場上座古老的建築,因為像極了童話故事中的魔鬼城堡,所以又被稱為魔鬼教堂,兩個尖頂像是兩座火把,泰恩教堂是布拉格廣場上最醒目的建築。
(泰恩教堂旁的紅屋頂建築是『葛茲金斯基宮』)
藍天白雲好天氣下的泰恩教堂,一點也不魔鬼,襯著布拉格的豔紅屋頂,黑灰尖塔勾著金綠銅邊,擁有360度都很無敵的上向姿態,雖然是每日經過再經過無數次的大地標,常常還是不自覺的提起相機按下快門。
攻略上說泰恩教堂內部有很精彩的藝術作品,可惜至今無緣入內參觀,教堂只有在音樂演奏會時才會對外開放,平日觀光客是無法入內參觀的。
布拉格就成廣場【胡斯雕像】
胡斯是布拉格歷史上的一位重量級人物,看他雕像擺在舊城廣場這樣熱門的位置便知,布拉格舊城廣場甚至也被稱為『胡斯廣場』。
胡斯是一位宗教改革家,最後被當時腐敗的羅馬教廷燒死,觸動了捷克人民的民族意識,引發一場農名階級大反抗30年戰爭,胡斯代表了捷克人民勇於反抗強權的愛國精神。
布拉格舊城廣場【聖尼可拉斯教堂】
華麗的聖尼可拉斯教堂位在舊城廣場的一角,後巴洛克風格的建築風格,青銅屋頂非常吸睛。
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是歐洲著名的音樂之都,沒來過布拉格都不知道同被奧地利統治過的布拉格也有非常深厚的音樂底子,在布拉格幾乎每座教堂都有現場音樂演奏,有一天我們趁著工作空擋,也想假文青的去聽場音樂會,隨機選上的就是這間位在舊城廣場的『聖尼可拉斯教堂』,音樂響宴滋養了我們貧瘠的感官,在台灣並沒有這樣的環境,也沒養成聽音樂會的習慣,如果下次有空再來布拉格,希望能每天選一間教堂聽音樂會,讓自己每天都可以震撼到全身起一次雞皮疙瘩。
還沒踏進教堂就入眼簾的是一盞華美無比的水晶燈,水晶燈同樣是奧地利統治過留下的痕跡(施華洛世奇是奧地利的牌子),布拉格到處都有水晶燈,甚至水晶燈專賣店,這盞水晶燈特別令人印象深刻,我想除了巨大與造型線條之外,背景屋頂偉大溼壁畫的功勞不可小看,聽演奏會的過程中數次分心望著水晶燈久久無法回神。
音樂神童莫札特與布拉格的淵源很深,他雖然不生在這裡也不死在這裡,可是在莫札特短暫偉大的音樂生涯中,布拉格是非常重要的舞台,在奧地利發表後不受教廷歡迎的『費加洛婚禮』,在布拉格首演後造成轟動,後來莫札特為布拉格這個城市寫下『布拉格交響曲』等數個膾炙人口的歌劇。莫札特不是布拉格人,但是布拉格人比維也納人更愛莫札特,世界第一場弔念莫札特的彌撒也是在聖尼可拉斯教堂舉行。
西元1787年莫札特曾在聖尼可拉斯教堂裡演奏過的管風琴,如今我們也有幸能坐在這個空間聽同一座管風琴,在2、3百年後的今天,這實在是太令人興奮了!
全場鴉雀無聲靜待演出開始,在教堂這樣挑高的空間聽音樂會,感覺特別神聖也神奇。
教堂屋頂的溼壁畫『聖尼古拉斯的饗宴』華麗巨大的作品。
我知道這盞水晶燈是非賣品(是說可以賣也買不起XD),只好多拍幾張留作紀念。
布拉格舊城廣場【天文鐘】
全布拉格最神奇乘N次的天文鐘,Pekyta在布拉格早也看晚也看,整整看了一個月還是只看得懂現在幾點的天文鐘...
布拉格廣場『舊市政廳』牆面上的天文鐘,是600年前中世紀的產物,顯示宇宙星盤與時間的天象儀。
下圖是1870年添加的日曆,365天每一天都有應對的名字,捷克人除了慶祝生日,還要慶祝命名日。
天文鐘是布拉格人視為珍寶的驕傲,政府議員甚至將製作者的雙眼弄瞎,因為政府怕他到別處複製天文鐘,結果因此這個天文鐘故障了幾百年沒人會修...
現在的天文鐘不是600年前的原型,而是隨著時間一直增加細節,周圍人物都有特殊代表意義與會動的機關,天文鐘的構造太複雜,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維基介紹。不過Pekyt有看沒有懂,雖然每個字都是中文,連在一起卻完全不懂是啥意思。
例如沒興趣可以直接跳過的下文:
天文鐘的背景顯示出地球和天空,圍繞著它有4個主要的移動元件:黃道環、一個旋轉的外環、代表太陽標幟的圖示、代表月球標幟的圖示。
固定的背景顯示的是地球和當地可見的天空。在中心的藍色圈就直接代表地球,以外的藍色部分代表地平線以上的天空部分,紅色和黑色的區域是在地平線以下的天空。在白天的時候,太陽位在藍色天空的部分,並以之做為背景;在夜晚它座落在黑色的部分。而在黃昏或黎明時,機械的太陽會被安置在紅色背景的部分。
在地平面的東面(左邊)部分,寫著aurora(拉丁文的黎明)和ortus(上升),在西側(右邊)的部分寫著occasus(日沒)和crepusculum(暮光)。
在較外緣藍色圈的金色羅馬數字顯示的是24小時的布拉格當地的時間,或是中歐時間。在日出和日沒之間的時間被金黃色的曲線分割成1/12不等的時間間隔,因此呈現的日夜長短在一年當中會隨著實際而變化。
總之天文鐘每個整點都會報時,報時由骷顱開始搖鈴,最後金雞叫聲結束,建議看過一次即可,以後都要避開整點經過天文鐘,因為報時的場面人山人海,天文鐘下水泄不通的非常誇張。
布拉格舊城廣場【天文鐘塔頂】
天文鐘真是布拉格人氣最高的景點了,除了爭相恐後的擠在天文鐘下面等帶整點報時秀之外,我更喜歡的是登上鐘塔頂端,那裡有必看的無敵布拉格全景。
登頂費用只要100克朗,推薦大家賴到布拉格。一。定。要。上。去。啊阿啊阿啊!
經過這兩個地方繼續走就能看到電梯了。
可以搭電梯上去,不用辛苦爬樓梯,這麼輕鬆人性的景點,我很甲意,而且電梯造型很美。
在卡夫卡(Franz Kafka)的文字中,布拉格是座沒有記憶的城市,甚至忘了自己的名字。
卡夫卡說過:『如果我執意離開布拉格的話,並沒有任何風險,而且我還會贏得一切,因為在布拉格活著根本不會有任何好處。』
但是事實是卡夫卡一輩子都在布拉格沒離開過,兩者間的感情非常矛盾,布拉格因為卡夫卡,奠定了文學城市的地位,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觀光客因卡夫卡而來,黃金巷裡大排長龍的人們等著參觀卡夫卡的故居(工作室),而相對的事實是,布拉格並沒有特別為卡夫卡做過什麼,彷彿,連卡夫卡也不過是這城市的一個什麼而已,值得一提但沒什麼好大書特書的。
尼采說:當我想要找一個詞字來形容『神秘』的時候,我只想到了『布拉格』。
青銅色屋頂的『聖尼卡拉斯教堂』旁邊種滿綠樹的是布拉格的猶太區(之于巴黎的香榭大道),從卡地亞開始整條路都是名牌精品,猶太區我沒有細逛,但搭車路過的驚鴻一撇令人印象深刻,卡夫卡詭異造型的雕像或是幾棟造型精緻的建築,布拉格自古以來就居住著很多猶太人,有千年以上的猶太文化,撇開屠殺血腥歷史不談,猶太區就在舊城廣場排邊,可能是因為猶太人總是比較有錢,所以這區留下的幾棟老建築都看起來特別貴的感覺,是個散步的好地方。
80公尺高的泰恩魔鬼教堂,打從西元1365年屹立至今,布拉格這座城市於二次世界大戰時候到德國的佔領,免於遭受轟炸的命運,一切的一切有幸得以保留。
天文鐘對面有一整排的咖啡廳,Pekyta曾經挑一個視野角度最好的位子,坐在那邊盯著天文鐘看上許久,咖啡也沒起到多少提神效果,時針秒針看久了還真有催眠效果,證實了我果然是對機器有障礙,連卡西歐對我來說都算太複雜,更何況是天文鐘...
捷克是歐陸之心,很多人把捷克列入東歐,我想是因為曾經屬於共產國家所致,因為地圖上明明捷克就是位在歐洲的正中心位置,捷克是歐陸之心,屬於中歐。位在歐洲的十字路口,身不由己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複雜的一切,帶來了反覆循環的苦難,殖民、共產、改國換姓、納粹佔領等等等都在這片土地上發生。
時間沈澱後,布拉格的美仍是帶著些許的沈重與淡淡的哀傷。
(下圖)泰恩教堂旁的紅屋頂建築是『葛茲金斯基宮』,18世紀伯爵的豪宅,捷克歷史上的重要場景,宣布開始共產與結束共產宣言都是在這裡發表的,現為國立美術館分館,這棟建築的歷史與布拉格同樣複雜,由哥德式改為文藝復興到目前是後巴洛克,外牆上雕花非常精緻,但我想這些都不是大家想看的...
重點是!!!大家來布拉格必買的菠丹尼總店,就在這棟建築跟魔鬼教堂之間的巷子裡!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多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更是20世紀重要的文學作品。
他在『玩笑』中寫到:
就這樣,過了好多年後,我回到老家,站在大廣場上,我一點都不激動,
……這麼多年來,一直沒有什麼吸引我回來出生地,我對自己說,我已經不在乎這裡了,
……我所謂的不在乎其實是來自積恨,理性使我避開積恨,因為,在這個城市裡,我遭遇過的事有好有壞,和在別的城市一樣,
但總之,這股積恨一直在……。
『玩笑』是1965年出版,米蘭.昆德拉的第一本長篇小說,那時捷克經二月革命正式進入共產時代,後來,他逃亡法國,故鄉的苦難背景一直是他作品的重要元素。
布拉格一片紅的屋頂,似乎象徵了這城市的生命力與曾經的血淚,Pekyta在旅行歐洲多個國家後,捷克人不像我熟悉的其他歐洲人熱情多話,就算是20出頭的捷克年輕男人,也有種嚴謹與羞澀的奇怪氣質組合。